「我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可能影響受訪者的回應。作為一名中國籍、講俄語的研究者,受訪者或許會假設我傾向某種立場,並調整自己的發言。如果我是來自西方大媒體的記者,受訪者的回答可能會有所不同。
另外我覺得自己作為中國大陸人,我有時會發現,比起對烏克蘭人,無論是我還是同溫層的許多朋友,我們往往對流亡的俄羅斯人更容易產生共鳴,而台灣、香港的朋友,或許就更容易共情烏克蘭。」
第四季在場 · 寫作獎得獎者 #糜绪洋 是旅居俄羅斯超過七年的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绪洋不僅關注戰爭的局勢,也會關注圍繞文化的討論。
绪洋在侵略開始後看到大量關於「是不是要取消俄羅斯文化」的聲音,尤其在歐美主流媒體、烏克蘭媒體上這似乎是一種主流聲音——「我們要取消俄羅斯的一切、不再讀俄羅斯文學、不再講俄語了;也出現了很多人,論證為什麼俄羅斯文化、語言是帝國性的、殖民性的。」
另一方面,绪洋也關注到流亡海外的俄羅斯自由派反戰者往往會認為文化無罪,有罪的是俄羅斯政府。
「我感覺這兩方雖然都反戰,但一旦談及俄羅斯文化,他們的立場好像就對立了起來。這讓我想到,在戰爭前,烏克蘭也有許多專門研究俄羅斯文學的人,也有很多喜愛俄羅斯文學的人,烏克蘭還有許多俄羅斯作家的博物館。」因此開始好奇這些人對於當前的局勢是怎麼看的?
绪洋在看了關於文章的很多回應之後,也感受到來自台灣的讀者好像能在文章中讀出更多、甚至比他還要多的信息。「我覺得這其實跟自身的身份、立場和預設有關係。」
後來來自台灣的青年學者、本場發佈會對談人 #湯舒雯 也回應道:
「文學雖然不是戰爭的直接導火線、也不是烏俄戰爭的衝突焦點,但這篇作品讓我們看見,文學與語言的鬥爭,實際上就是某一種前線。它的發生,在時間上可能早於戰場上第一顆子彈的發射,而它在空間上,更是每一個烏克蘭人、甚至包括像绪洋這樣研究俄羅斯文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面對的某一種戰線。這種在文學和文化層次上的衝突,它要平息,往往其實要比實體戰爭的結束要更晚、也更艱難。因此,這裡討論的看似是戰爭的背景,實則指向一場更為漫長的對抗。我們看到的烏俄戰爭只是這場衝突的高壓縮、加速化展現,而其深層的文化戰線,仍在不斷延續。」
湯舒雯的碩士論文研究涉及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見證文學以及文化創傷,也觸及台灣左翼作家對中國左翼文學的接受;而剛完成的博士論文則研究中國大陸在後社會主義時期如何接受來自台灣的文化。
「因此這篇文章的首要貢獻在於,它努力地讓『文學史』——一個在戰爭背景下、政治加速動員之中若非被當作工具便難以獲得可見性與話語權的議題——能以文學專業的方式被討論。從文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绪洋花了極大心力,堅持從文學史研究者或文學史學生的角度出發,去細緻地理解每個話題以及相關人的發言。」
本期節目:在場寫作獎第四季|戰火裡的文學選擇:烏克蘭去俄化之後 本期嘉賓: 作者:糜绪洋,得獎作品:《戰火下的文學抉擇:烏克蘭的去俄化與身份認同重塑》 與談:湯舒雯,作家,青年學者 主持:謝丁,「在場」編輯,作家,前非虛構寫作平台「正午故事」主編
🌟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四季於2024年11月16~17日,完成五場得獎作品發佈會,五位得獎者分別與他們一對一合作四個月的編輯、相關寫作領域的嘉賓深度對談。本系列為發佈會的 Podcast 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