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
金雪妮,學者,科幻文學譯者
【嘉賓】「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一季得主:
Yo-Ling Chen(翻譯《她們的AI戀人——真實或虛妄的愛》) Diego Ge(翻譯 《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 Hongyan Wei(翻譯《夜班老師:在現代中國的社會夾縫中做巫師》)
譯文及譯者手記: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12
【節目介紹】
- 本期節目由重音社與「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聯合出品 -
長期以來,中譯英的譯者往往是英語母語者,也正是通過他們,華語文學作品得以走向英語世界。近年來,一代新的譯者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母語並非英語,或不僅僅是英語。在進行中譯英翻譯時,他們感受到來自英語世界的種種挑戰:需要自證英語水平的負擔,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權力差,本地受衆對口音的偏見……
本期節目,借「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二季招募之際,重音社邀請譯者金雪妮和參與「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第一季的三位譯者,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譯者的選擇始於何處?具身的體驗如何幫助譯者切入文本?如何體現語言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當我們說一個人的英語水平是native level(母語者級別),我們究竟在說什麼?
This episode is co-produced by Accent Society and the Frontline Nonfiction Translation Fellowship. For a long time,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ors have typically bee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hrough their work, Chinese literature has found its way in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a new generation of translators has emerged — translators whose first language is not, or not exclusively, English. In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ey encounter various challenges from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e burden of proving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the power imbala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and biases against non-native accents, among others. In this episode, coinciding with the launch of the second season of the Frontline Nonfiction Translation Fellowship, Accent Society brings together translator Emily Jin and fellows from the program』s first season for an in-depth conversation. Where does a translator』s agency begin? How does embodied experience shape their approach to a text? How can translation capture both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when we say someone』s English is "native level," what do we really mean?
【內容提要】
- 08:45 譯者的能動性始於選擇翻譯什麼和譯入哪門語言
- 09:23 陌生化還是本地化?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權力差
- 12:30 來自英語讀者的差評:這個翻譯小說讀上去很像翻譯小說!
- 15:20 譯者如何反抗被英語統治的多元性別敘事?
- 17:07 如何譯介文體?譯者的策略:放棄對客觀敘述的追求
- 19:55 「緬甸中心大陸」如何翻譯?多語種間的轉譯
- 21:18 翻譯本身也是我們審視和母語的關係的鏡子
- 21:55 來自譯者的敲打:中國男作家小說的厭女成分有多少來自母語的語言慣性?
- 23:28 如何翻譯口音:質疑英漢二元論
- 24:46 在譯文中保留作者在壯語和普通話間的轉譯經歷
- 26:38 語言的不僅是歷時的,也是共時的
- 27:34 關注邊境寫作:活躍的多語種共生狀態
- 29:11 寫作教授的憤怒:英語實在太平了!
- 30:30 學術語言也需要翻譯,才能觸及更多讀者
- 31:55 如何譯介多元性別中的專有名詞:尋找對應意涵,還是保留原生語境?
- 32:56 如何翻譯queer platonic:「酷兒柏拉圖式的關係」還是「知音」?
- 35:03 從fictosexuality到紙性戀:一個詞的跨國演變
- 38:25 在路上的譯者:具身體驗如何激活翻譯
- 41:50 英語多好才叫好?英語非母語者的自證需求來自哪裏?
- 42:40 英語水平是advanced還是native:你是否把自己成功改造成了美國人?
- 43:55 native(母語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嗎?
- 47:00 追求一種strange and beautiful的寫作語言
- 48:37 英語非母語者從事翻譯也是在反向拓寬英語的邊界
- 49:06 觀衆的偏見:將口音與智力混淆
- 52:55 美國駕照簽名為什麼不能用漢字?簽名是證明我身份的一部分
- 55:22 Bilingual(雙語者)還是bye-lingual(失語者)?
- 58:25 無國界的國際口音:不是殘次品,而是拼貼畫
- 59:50 語言本身也存在時差
- 63:08 作為雙語譯者,會有意在譯本中注入更多文化性
- 64:07 多語者可以戳破各種意識形態
- 67:30 翻譯是背叛,也是先驅,更是靈媒
【嘉賓推薦作品】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On Language as a Post-colonial Experience by Rey Chow
【本期音樂】
中國佬的華爾茲 Vals de los chinos by Chung Yufeng and David Chen
重音社是一個聯結多語創作者的社群,致力於發現、助力、推廣破除邊界的真誠寫作。線上平台提供最前沿的中英雙語創意寫作課程,在紐約有一家書店·文化空間(重音姐妹)。
- 網站:https://www.accentaccent.com
- Instagram: @accentsisters
- 微信/WeChat: @Accentsociety
- 小紅書/RedNote: Accent Sisters 重音社
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 「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由成舍我紀念基金會、杜克大學故事實驗室與在場 · 獎學金,於2024年聯合成立,旨在培養非虛構翻譯的新人,華語英譯「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得獎作品,不只翻譯語言,更將細微語境轉譯——在不同文化之間搭起溝通與理解的橋樑。「在場 ·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來到第二季,邀請譯者與作者共同工作,提供獎金、一對一導師協助、正式出版發表作品等支援。獎學金不限國籍、職業與年齡,面向所有翻譯人開放。詳情請見: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translationfellowshi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