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期特別的 Podcast,源自「桂林公園互助社」的一期節目——是漫畫愛好者、研究者隱二老師以「在場・非虛構漫畫獎學金」為例子,與一些研究非虛構寫作的大學老師、學生的交流記錄。隱二老師根據他的理解,整理出了一些與「非虛構漫畫」有關的資料,發表公眾號文章《漫画和非虚构,谁给谁更多?》。文章中有許多對「非虛構漫畫」的困惑與猶疑,所以我們決定主動上「桂林公園FM」,由「在場」創辦人潔平與漫畫獎共辦單位、慢工文化主編珮珊,一起(線上)面對面地深入解答大家的困惑。
- 嘉賓:張潔平,黃珮珊
- 主播:隱二
- 時長:77分鐘
- 剪輯:隱二
- 聲音監修:unray
音樂和聲音:
- 片頭曲-動畫電影《我在伊朗長大》
- 片尾曲-閆澤歡《李金明》
SHOWNOTES
- 00:00片頭曲 動畫電影《我在伊朗長大》聲音片段
- 01:01 前情提要
- 02:42 嘉賓自我介紹
- 05:12 簡中世界「非虛構」氣質的漫畫在萌芽
- 08:50 黃珮珊:「非虛構漫畫」確實是標簽,或許是營銷策略,但是有用
- 10:20 黃珮珊:「非虛構漫畫」是一個總結出來的概念,而不是預設出來的概念
- 10:50 黃珮珊:歐美出現的圖像小說和作者漫畫潮流
- 13:27 黃珮珊:法國「新漫畫」浪潮,非虛構漫畫是成果之一
- 16:46 黃珮珊:日本的非虛構漫畫以私漫畫為主
- 17:34 黃珮珊:非虛構漫畫大國——韓國
- 18:56 黃珮珊:台灣的非虛構漫畫和「慢工文化」
- 23:06 黃珮珊:非虛構漫畫雜誌《熱帶季風》的開拓性工作和歷史使命
- 26:31 黃珮珊:在場·非虛構漫畫獎學金設立的初衷
- 28:59 張潔平:結合寫作和翻譯的經驗,挖掘「非虛構漫畫」的本質
- 35:28 黃珮珊:漫畫作為一種媒介,在「非虛構」創作中的短板和優勢
- 40:13 傳統出版和媒體萎靡的背景下,「非虛構漫畫」的需求逆勢增長
- 42:43 黃珮珊:漫畫之外確實需要學習很多技能,但都沒有「意志力」重要
- 47:07 張潔平:非虛構漫畫的創作要跳出繪畫的舒適區,要走到現場,去追問「為什麼」
- 49:53 黃珮珊:以《來自清水的孩子》為例,分享一部非虛構漫畫作品創作的全過程
- 59:11 在場·非虛構漫畫獎學金徵集的答疑環節
- 61:09 黃珮珊:評選後,獲獎作品的發表和版權代理事宜
- 67:02 黃珮珊:鼓勵組隊參賽,歡迎向主辦方提問,鼓勵踊躍參加
- 68:17 張潔平:強調儘量提早一些上傳文件,以免最後時刻網絡卡頓,影響參選
- 70:45 片尾曲-閆澤歡《李金明》
近來我們也收到一些提問,有關漫畫獎學金究竟想支持什麼樣的「非虛構漫畫」?我們從Podcast的內容中,整理了回答如下,希望可以將有關討論向前推進一步~
Q1: 「非虛構」是否僅是一種標籤或行銷方式?
珮珊: 非虛構它確實是一個標籤,或者有時是一個行銷策略,但它對於溝通、研究、行銷都是有用的。「非虛構」是一個總結出來的概念,因為市場上先出現了各式各樣基於真實的漫畫,旅行筆記、回憶錄、報導等等,所以我們總結它為紀實漫畫/ 非虛構漫畫這樣的大類,就像Fiction/Non-fiction一樣。
我意識到「漫畫只是一種媒材」,它不用一定要想像的、天馬行空的,不用只有打架、玄幻。如果電影可以有紀實、虛構,那漫畫為何不行?
潔平: 我們知道什麼叫「Fiction」之後,才有了「Non-fiction」,一切基於真實的它都被算在非虛構。這個字比較生硬,是因為它來自英文的翻譯,中文的原生說法可能是紀實。
真的在生活的人是不會需要去體驗生活的,對於一個本來就在生活的人,你不需要去強調「體驗」,你本來就「在場」,但是你願不願意面對、體驗、覺察你在場的這個事實,願不願意把你覺察的事實誠實的表達出來?文字、電影、漫畫,全部都只是語言或媒材而已,你只要面對的是真實,你都可以叫它是紀實或者是非虛構。
在場的另一個獎學金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裡不太會遇到有人問什麼是「非虛構」,比較有的是更細的標籤出現,像是「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報導式的寫作」、「自傳」、「回憶錄」還是「口述歷史」等等。我們確實並不設限,沒有預設想要得到什麼題材,我們更強調的是提案人要「寫他非寫不可的東西」、「非畫不可的東西」,這不是一個考試,你要真的想要表達這個東西,如果你真的想要表達,它必然來自於生活,這是我們很強烈的初衷。
Q2: 創作非虛構漫畫需要哪些技能?
珮珊: 先做再說、做中學;需要什麼技能就找資料、上網學和問各種專業人士、學者(他們都很樂於回答的);最難的是必需要有一個堅定的「意志」去追尋答案,不要輕易的用想像力去補足你沒有的答案,「用虛構的手法去談你理解到的真相」和「用虛構的手法去談一個你不知道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
潔平: 你想要講一個真實的好故事,你得先超過這個語言的舒適區。一個好的作者特別知道怎麼用語言把一個故事給唬弄過去。但你得走到街上去,回到那個故事正在發生過、正在發生、曾經發生的場景和人聊天。你得去問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它不會攤在那裡給你知道,問了以後不要放棄再繼續追問,問問題有時是不愉快的,但那個是讓你逼近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方式。一個好的故事就是要走出書房去和真實的人交流,不停的問、問對的人、問對的問題。
Q3: 「在場」獎學金對創作的期待是什麼?
在場的機制就是不設限。有一個問題被問了很多次,是「你們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沒有想像我們要的東西,我們期待的是看見你們想做的是什麼?
我們無邊無界的獎學金要求似乎讓大家很害怕(笑),既沒有頁數也沒有主題,但這就是我們希望讓大家主動挖掘自己最想用漫畫紀錄與表現的、對你而言重要的故事的初衷。 「非虛構」在各領域都會引發討論,它是一種總結性的分類,並非先驗存在。創作的重點是表達創作者「非寫不可」的故事。
我覺得不是我提出一個標籤限制大家,而是大家太限制自己。「非虛構」可以很個人,可以很公眾,是基於真實生活的什麼都有。
瞭解更多有關「在場・非虛構漫畫獎學金」: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comicsfellowship